央行购债预期升温!30年国债ETF博时(511130)单日飙

 股票     |      2025-08-25 16:38

  

央行购债预期升温!30年国债ETF博时(511130)单日飙52个基点机构:18%利率是政策发令枪

  A股午盘继续高举高打,半日成交额已破2万亿,较上日放量5713亿元,上证指数午盘涨0.86%,创业板指涨2.22%创3年新高。

  增量资金入场意愿强劲,对内,巨额居民储蓄等待入市、两融余额稳居2万亿以上;对外,美联储或在9月降息,以及EPFR口径下(截至上周三),主动外资自去年10月以来首度流入A股。

  相关ETF方面,30年国债ETF博时(511130)午盘震荡,盘中上涨52个bp,成交额超34亿元,换手率近20%,该ETF近五日获资金净流入近25亿元,交投活跃。

  华源证券表示,2010年以来,只有基本面驱动的股票牛市才会带来债熊,资金驱动的股票牛市没有债熊。2010年以来股市牛市主要有:1)14Q4-15Q1大牛市,资金驱动的大牛市,股债双牛;2)2017年牛市,经济复苏驱动,债市走熊;3)2020年3月-2021年2月牛市,经济复苏驱动,债市走熊。2024年股市“924”行情带动债市快速调整,主要是由于股市强势使得部分投资者产生经济复苏预期及担忧股市分流债市资金。当10月8日股市阶段性见顶之后,债市快速企稳。

  而后2024年11月初-12月底债市迎来一波快牛行情。股市行情会阶段性影响债市投资者的经济预期,对债市短期影响较明显。不过,我们认为,债市走势最终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会缓慢与股市行情脱钩。本轮股市行情或源于资金驱动,中美主要股票指数对比来看,业绩较差的中证2000的PE估值远高于纳斯达克指数,创业板估值亦高于纳斯达克指数,与基本面的关系较弱。

  股市对债市资金的分流有限,银行自营债券投资增速显著上升。截至2025年7月末,银行自营持有债券规模达99万亿元,占中国债市总规模的52%。2025年前7个月,中国债券合计净发行14.3万亿元,银行业债券投资余额增加9.6万亿,占比达67.5%。作为债市最大的配置力量,银行自营不能投资股票。过去几年,定期存款利率大幅下调,但个人及企业定期存款仍然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股市对债市资金的分流体现为股票牛市里灵活配置基金、年金及险资等可能适度提升股票投资比例而降低债券投资比例,实际分流规模有限。此外,理财规模增长源于替代存款,实际来看,受股市影响很小。2015年股票牛市里理财规模增长较快。2025年5月份定期存款利率明显下调利于理财规模进一步增长。

  展望后市,1)央行持续宽松,资金利率有望保持低位,债券正carry明显。25Q2以来,DR001及DR007利率均大幅下降,反映了央行从25Q1的“事实加息”到目前的“事实降息”。尽管OMO只下调了10BP,但资金利率降幅大。我们预计未来半年资金利率将低位低波动,资金面或持续宽松。

  2)年内经济下行压力或加大。消费补贴可能透支家电需求,7月消费增速开始回落,地产依然低迷,投资增速大幅走低,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可能明显上升。

  2)央行可能重启国债买入。《25Q1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情况,关注国债收益率的变化,视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操作。”考虑到近期国债收益率明显回升,反映国债开始供过于求,央行有必要适时重启国债买入,以稳定政府发债成本及防范债市风险。2025年初以来,由于央行暂停国债买入,央行持有的国债规模明显下降。我们认为,10Y国债收益率到1.8%以上,央行重启国债买入的可能性较高。《25Q2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近期,债市明显回调,企业发债成本上升,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4)银行负债成本持续下行,信贷需求弱,支撑银行加大债券配置力度。由于过去几年存款利率大幅下调,随着存量定期存款到期重定价,银行负债成本率有望逐季度下降。我们预计A股上市银行整体单季度计息负债成本率25Q4将降至1.7%以下,26Q4降至1.5%左右。随着近期债市回调,10Y国债对多数银行自营已经具备一定的配置价值。信贷需求持续偏弱,叠加调整后的政府债券具备配置价值,可能促使银行明显加大债券投资力度。

  30年国债ETF博时(511130)于2024年3月成立,是市场上仅有的两只场内超长久期债券ETF基金之一,跟踪指数为“上证30年期国债指数”,指数代码为“950175.CSI”。根据指数编制方案,上证30年期国债指数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债券中,选取符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30年期国债期货近月合约可交割条件的国债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沪市相应期限国债的整体表现,一般季度进行调整。久期约21年,对利率变动高度敏感,值得投资者关注。

  风险提示: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不应采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销售行为及违规宣传推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