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作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自2019年起,创新性引入区块链技术,开展“基于区块链的高校学分互认系统实践与研究”,以技术赋能重构教育治理逻辑,形成“技术驱动、制度创新、生态协同”的学分互认新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方案”。
联盟链架构:构建平等协同的信任网络。在技术层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依托自身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团队,以区块链“去中心化”特性为核心,搭建跨高校联盟链体系,联盟内每所高校作为独立节点,配备专属服务器存储本校课程数据、学生信息及学习记录,通过P2P网络实现数据同步与共同维护。这种架构确保任何单一节点无法篡改数据,修改行为需经全网共识验证,从技术底层保障学分记录的不可篡改性。
隐私计算:筑牢数据安全防护屏障。在师生隐私保护层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创新采用“数据可用不可见”模式,基于各校自有身份认证系统,师生个人信息通过哈希加密算法转化为定长字符串,实现原始数据本地化存储,学分互认平台仅调用加密后数据。该机制通过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传输与存储全程安全。
智能合约:自动化重塑互认流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将学分互认规则编码为智能合约,部署在联盟链节点。当学生成绩达标时,合约自动触发学分转换逻辑,将外校成绩映射为本校学分,课程结束后系统自动验证学习记录,符合条件者即时完成学分认定,且全程留痕可追溯,减少人为干预导致的误差与争议。
联盟治理:从“松散合作”到“制度型共同体”。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联合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制定了《校际课程学习成绩与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分互认工作流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课程准入标准、学分换算规则、质量监控流程等核心要素。截至2025年春季,国内线门次,跨校学分互认累计3万余人次,形成稳定的校际合作生态。
资源整合:打造跨校共享的“课程超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依托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特性,整合联盟高校特色课程,建成包含一系列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的跨校课程库,打破专业与地域的限制,形成“专业核心课+跨学科拓展课+实践创新课”的多元课程体系。同时,系统通过智能推荐算法,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兴趣标签推送课程组合,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
质量保障:构建全流程可追溯体系。学分互认的核心在于教学质量等效性,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通过区块链记录“选课—学习—考核—认定”全流程数据,形成不可篡改的学习档案。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学分互认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学分互认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评估,确保学分互认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成功搭建了基于区块链的学分互认平台,该平台已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多所高校实现对接,初步形成了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联盟。同时,平台还集成了课程注册、选课管理、学分评定等功能模块,为学生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学分互认服务。
区块链学分互认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推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才培养从“计划培养”向“学生中心”转型,学生可跨校选修课程,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于区块链的学分互认平台的搭建,不仅提高了学分互认的效率和质量,还推动了学分互认机制的创新发展。学校通过平台实现了学分数据的透明化存储和高效化传输,有效解决了传统学分互认机制中存在的学分记录易篡改、学分认证不透明等问题。同时,学分互认机制的创新发展,促进了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
通过技术赋能、制度创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学分互认领域实现了从“数据可信”到“治理可信”的跃迁,为破解高等教育资源壁垒、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兼具技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解决方案。站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强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为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让每名学习者都能在“区块链+教育”的赋能下,书写个性化成长的多彩篇章。